首页 | 中心简介 | 我们的宗旨 | 康复明星 | 设施设备 | 家长回音 | 新闻事迹报道 | 李勤康复论文 | 招生简介 | 在线留言 | 联系地址
 
冲破无声的世界
——一个母亲和聋儿的故事
[深圳特区报南粤新闻报道]
  重度聋儿开“金口”
   1震耳欲聋,人们通常如此形容飞机发出的噪音。飞机起飞时噪音达120分贝左右,但对曾昭恒来说,唯有如此的强度,才能听到声音,他的听力测试为100分贝。1991年,当医生将一纸诊断书摆在曾昭恒的母亲面前时,这位从山区信宜来的母亲哭了。她不舟车劳顿,带着小孩来广州乍病,只为证明儿子是健康的。但诊断恰恰摧毁了她心中的一丝幻想:曾昭恒确实是个极重度聋儿。李勤抱起2岁多的儿子踏上归途,失望与焦虑一路恍惚。这时候,节勤终于明白什么是做母亲的天职。“我要牵收儿子走出‘无声的世界’。”瞅着身旁熟睡的曾昭恒,母亲的心在发誓。
   7年过去了,这母亲实现了自己誓言。如今曾昭恒坐在信宜第三小学三年级的课堂里,如果不是耳朵里的助听器,根本不和他有别于其他同学。曾昭恒现在不仅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,而且学习成绩也居中上水平。省聋儿康复训练方面的著名著名专家简栋梁、柯沫夫等人惊叹:“这是奇迹。”他们说,在全省同灯型的聋儿中,曾昭恒的恢复情况是最理想的。
   发音,正常人轻而易举,但换上聋儿,往往要使出吃奶的力气,甚至脸都憋得通红,才能迸发出一点声音。要让聋儿克服自身缺陷学会讲话,这需付出很大的艰辛。然而,这位母亲用心血浇灌出一个奇迹。整整7年的时间,李勤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个个感有的故事。她辞去原单位的工作,把时间完完全全奉献给儿子。为陪儿子就医,她在省残联的卫生间内支起炉灶;她甚至可以一天蹲在儿子的课桌旁,作老师和儿子的沟通桥梁。可以说,曾昭恒几乎把妈妈“培养”成聋 儿康复专家。

   夫妻辞职伴儿求学
   2、1991年,得知儿子是极重度聋儿,李勤走遍粤西地区各大小医院,始终寻觅不到一丝希望,所有的医生摇头或甩下一句放曾昭恒的情况太严重,能说话是奇迹!李勤黯然神伤。
   但李勤仍然期望奇迹的出现。1992年10月,当她在报上获悉省残联开办有聋语训康复中心(简称康复中心),心中希望重燃,二话没说就把儿子送到广州。然而,李勤盼了一年时间,等来的却是一个颇让她失望的消息。康复中心邹主任来电说,曾昭恒属极重度耳聋,加上环境不适应,受训一年效果甚微。他认为曾昭恒康复无望,建议退学。经不起李勤的苦苦相求,邹主任最后亮出了“警告黄牌”:再观察一个学期,如果不行,一定退学。
   红灯虽亮,但仍有机会。一个念头涌上李勤的心头:辞职上广州,同康复训练。毫无思想准备的丈夫听得一脸愕然。这晚,夫妻俩彻夜不眠,为陪读之事争论良久,最后,丈夫被李勤劝服了,决定夫妻辞职齐伴儿子求学。李勤辞去信宜市纺织品公司的工作,丈夫也放弃信宜市五金交电公司总经理的职位,两人怀揣1万元的全部存款开始了茫茫的陪读历程。
   到广州后,李勤住进了省残联招待所,而丈夫即四处寻找工全。陪读的第一天,李勤为了省钱只买2个盒饭,谁知曾昭恒怎么也不肯吃,急得她眼泪直掉,一筹莫展。往后漫长的日子该如何过?
   当时,陪儿子读书,在康复中心极少见,李勤义无反顾的行动感动了康复中心的所有老师,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,腾出康复中民的一间小卫生间,并借来了瓶煤气,让李勤解生活之急。从此,李勤就在这二三平方米照料小昭恒,而她的丈夫则在外面当司机,撑起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。

   教子说话,街头一景
   1994年春,广东省第一届聋儿教师教学会交流会在省残联召开。在会议现在场,一位朴硝的女人被挡在门外,但她仍然苦苦哀求门卫让她进去。这个人就是李勤,刀想趁这机会学点聋哑方面的知识。最后,她的诚心感动了所有的与会人士,大家破例让这位母亲当一回旁听生。李勤搬来了张椅子坐在角落里,静静地听,静静地记。要教儿子,首先要把自己变成聋儿专家。在短短的几个月里,刀拜访了简栋梁、柯沫夫等聋儿权威专家,熟读了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教材,摘录了大量的读书笔记,撰写了几大本教儿的心得体会。她一步步把自己磨练成了聋儿专家。
   然而,困难重重横在面前。单一个“我”字,曾昭恒花了2年的时间才弄懂其中的意思。聋儿接受证、语言信息极少,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地灌输。因此,儿子每天放学归来,李勤总不放过任何机会。
   从省残联到省党校路段,每晚必有一景:李勤一手拿着笔和纸,一手拉着儿子在街上漫步,每看到一个事物,李勤就把它写下来,边走边教,一遍又一遍。即使是下着大雨,母子俩会撑着一把伞,照走不误,因为置身于外面世界,曾昭恒发音才有兴趣。每晚她们都要走二三个小时才回招待所,操劳的母亲帮小孩洗完澡,衣服来不洗,立刻拉着小孩坐在小板凳上,重新温习学来的东西。李勤对我们说:每晚出,路人见我拿笔和纸,边走边写,而且还加大嗓门,个个都投来惊奇的眼光,有人还凑过来问个究竟。只要教会儿子,她什么都不再乎。训练不像漫步那样轻松。曾昭恒的耳太聋,听与讲相差甚远,模糊断续的字音,往往连做母亲的都听不懂,有很多字的发音要送气,曾昭恒摸着妈妈的肚皮能感受出,却又送不出气;要发鼻音的字,又不会使用鼻子来协助,曾昭恒经常嚷不学了。然而,儿子怎能理解母亲的满腹苦衷。儿子的哭声,让李勤心如刀绞,可怜的母子俩每每都相拥痛哭。
   可怜天下父母心。别人的感叹,李勤听多了,她往往莞尔一笑,说:“小孩已经够可怜了,假如我都放弃他,还有谁能带领他面对社会?”

   信宜三小的[编外]教师
   4、尽管儿子进步挺大,能说一些话,但李勤似乎仍不满意。看着5岁的曾昭恒渐渐逼近上学年龄,李勤的心有更高的期望:让曾昭恒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。然而,按康复中心的教学进度,他以后未必能踏上正常教育列车。曾昭恒的康复教学必须驶入快车道!焦急的母亲开始着手为曾昭恒铺垫未来之路。在与康复中心老现再三商量下,1994年6月底,李勤决定采取与康复中心经常联系的方式,将曾昭恒接回家身教言传。
   一年过去了后,儿子终于走出了那片无声沼泽。想着小孩自身的缺陷,李勤想让曾昭恒早点上学。听说曾昭恒是聋儿,信宜各小学负责人连连摇头拒绝接收,李勤哭了。她有满腹的委屈:教得如此辛苦,孩子都能说话了,为何还处处碰壁?紧强的母亲只有苦求:“给曾昭恒一个学期的时间,假如他真的跟不上,我也心服口服,自动让他退学。”真诚感动了信宜第三小学的负责人。1995年,曾昭恒背上了书包。李勤一刻都闲不了,紧接着为小孩铺垫上学的路。她找到曾昭恒所有的老师,向他们说明了小孩的特殊情况,希望能给予特别关照,让曾昭恒坐第一排,上课多给他看嘴型。
   曾昭恒去上学了。第一天上午,看着一切都很新鲜,他还挺高兴。但到了下午,曾昭恒意识到问题了。尽管跟妈妈学会了讲话,但接收的语言信息量毕竟没有普通的小孩多,他甚至不明白:“打开课本”是什么意思。下课回家,焦急的母亲立刻询问儿子的表现。儿子讲了三个“不” :不知老师讲什么,不知小朋友讲什么,不会做作业。
   李勤心急如焚。当天夜里,她又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:去学校陪读。
   第二天,在曾昭恒的教室里,出现了奇特的一幕:母亲蹲在儿子的课桌边,帮儿子上课。她教儿子如何看老师口型,如何看同学的动作。一天下来,李勤累得腰酸腿痛。
  两天后,教导主任恐怕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秩序,把这位母亲撵走了。曾昭恒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区,不过,李勤仍未能歇一口气。每天晚上,她除了要给曾昭恒纠正发音外,还要当一回老师,把儿子每天学的东西重新教一遍,以便巩固掌握。
  母亲的心血没白费,第一学期的考试,曾昭恒学习成绩居中上水平,为自己挽住了受教育的机会。
  得知曾昭恒告别了无声世界,许多家长带着希望而来,恳求李勤收下自己的聋儿。刚开始,李勤只想全心全意照顾曾昭恒,不想太多的分心。然而,当一位名李剑德的父亲用哀求的口吻向李勤说:那怕你1天教1个小时也好。有过同样的哀求,有过同样的苦楚,她再也不能拒绝这渴望的眼神,她收下了李剑德的女儿。
  1995年3月,李海伊成为李勤的第一位学生。1997年,李海伊进入普通小学。从此以后,李勤的教育事业一发不可收,一些来自信宜、化州、高州的聋儿纷纷慕名而来。李勤向父亲借了一套房子,在茂名市残联的协助下,构筑起聋儿康复天地。目前,已有16位聋儿在李勤的帮助下慢慢踏出人生关键的一步。

  据省残联介绍,广东有25个聋儿语训部,基层也分布着80个聋儿康复社区点,5年来我省共为3069名聋儿进得听力语言训练,进入普幼普小的聋儿也占受训总数的20%左右。虽然广东的聋儿康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,但仍不能用普及两字来形容。纵观我省聋儿康复情况,聋儿语训师资仍很匮乏,即使把测听人员、耳模制作人员算在一块,全省在岗的语训老师也只有150人左右。即使是装备较好的省残联康复中心,师生比例也只有1:4。这个比例对于聋儿们来说,仍是捉襟见肘。这些特殊的孩子,太需要手把手的教育。
   从聋儿母亲到聋儿老师,李勤走过一段艰苦又曲折的道路。也许连她也未必意识到,她做的一切,其实是在推动广东聋儿康复事业的发展。茂名地区的聋儿是幸运的,因为李勤的慈母心不再只向着自己的儿子。“置身于聋儿成长过程,才真正明白聋儿每学一句话,每讲一句话,都来之不易。只有明白聋儿成长的艰辛,你才有耐心一字一句去训练他们。”这是李勤内心发出其不意由衷感想。
   李勤悉心的教育、关爱,使她成为这些聋儿共同的母亲。采访时,这位母亲特意让她16个孩子站在记者面前,每人说一句话。当她听着孩子们一声又一声喊“阿姨好”时,李勤甜甜地笑了。
 
 
 
 
 
 
广东省信宜市福音聋儿语言康复中心
地址:市区大木垌梅江路36号
电话:13686706088 0668-8872299
邮编:525300
技术支持:阳光互动电脑网络有限公司
备案序号:粤ICP备05090228号